跳到主要內容

師資陣容

姓名:
張智雅
職稱:
助理教授
分機:
分機 5506
辦公室:
輝振大樓K406
在校時間表:
現職:
助理教授
系務:系學會指導老師等業務
學歷:
1.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社會組博士
2.慈濟大學社工碩士
3.東海大學社工系學士
證照:
考選部社會工作師專技高考及格
社會工作師執業執照
專長:
1.兒童少年福利與社會工作
2.社會福利
3.社會政策
4.性別研究與社會工作
5.多元文化社會工作
6.方案設計與評估
任教科目:
1.社會心理學
2.社會個案工作
3.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
4.婦女研究、福女福利服務
5.多元文化社會工作
6.方案設計與評估
7.社會工作倫理、社會工作理論
經歷:
1.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心理衛生中心社會工作員
2.台南師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專任助理兼諮商師
3.長榮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
4.台南師院初教系暨進修部兼任講師
5.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
6.雲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98年度外聘督導
7.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99年度「外籍配偶(含大陸配偶)參加職業訓練成效之評估」南區學者專家座談會諮詢委員
8.台南縣99年度外籍配偶家庭福利服務中心評鑑委員
9.屏東縣100年度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評鑑委員
10.社團法人高雄市多元家庭關愛協會101-105年度外聘督導
11.嘉義縣社會局嘉義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「多元文化在職訓練」、區域型網絡單位聯繫會議「多元文化專業人員在職訓練」課程講師
12.嘉義縣社會局「嘉義縣社工人員分級訓練」課程講師(多元文化敏感度與性別平等提升專業訓練)
研究計畫:
謝振裕、曾薔霓、李易蓁、張智雅(2022)。110年臺南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暨脫貧方案需求調查(協同主持人)。臺南市政府委託調查計畫。
曾薔霓、張智雅(2018)。雲林縣居家服務滿意度調查(共同主持人)。雲林縣政府委託調查計畫。
曾薔霓、張智雅(2017)。雲林縣居家服務滿意度調查(共同主持人)。雲林縣政府委託調查計畫。
期刊論文:
曾薔霓、張智雅(2017)。國際公約在臺灣社會福利政策價值實踐之探討—以CRPD為例。社區發展季刊,第157期,頁241-254。
張智雅、曾薔霓(2011)。台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。嘉南學報,第37期,頁416-430。
王湧泉、翁嘉禧、張智雅(2010)。台灣地方政府執行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政策之研究:以高雄市為例。亞洲研究,第60期,頁231-260。
張智雅(2006)。另類療法醫病關係之初探:從傳統跌打損傷館患者就診行為之田野觀察談起。嘉南學報,第32期,頁334-349。
萬育維、張智雅(2000)。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其社會意涵之初探。香港青年研究學報,第3卷第1期,頁146-156。
研討會論文:
張智雅(2019)。台灣新移民社會政策發展之探討-從管理到培力。跨國移民政策暨兩岸公共管理與經驗國際研討會,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。花蓮:國立東華大學。
張智雅、曾薔霓(2018)。居家服務督導多元文化能力建構之探討—以在職訓練課程為例。2018社會工作實務研討會「共同邁向復元—優勢觀點與社會工作實務之繼往與開來」,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、台灣復元優勢觀點社會工作學會主辦。台南:嘉南藥理大學。
曾薔霓、張智雅、姜義雯(2016)。居家服務使用者對服務需求滿足之主觀感受:以雲林縣為例。2016年嘉南藥理大學「社會工作實務研討會」—長期照顧與身心障礙福利服務論壇,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、台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主辦。台南:嘉南藥理大學。
王湧泉、翁嘉禧、張智雅(2009)。台灣地方政府執行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政策之研究:以高雄市為例。「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」學術研討會,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、廣州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聯合主辦。廣州:廣州中山大學。
張智雅(2008)。臺灣地方政府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政策執行之分析:以高屏地區為例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工作系專題研討會,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。台南:嘉南藥理科技大學。
專書及專書論文:
張智雅(2017)。「人際知覺」。社會心理學(第4章),頁4-1~4-24。臺中:華格那企業。
張智雅(2014)。「福利服務」。社會福利概論(第6章),頁133-147。臺北:洪葉。
張智雅(2008)。臺灣地方政府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政策執行之分析:以高屏地區為例。高雄: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(未出版)。
張智雅(2000)。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─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。花蓮: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(未出版)。
技術報告及其他等:
張智雅(2008) 高雄市新移民女性配偶相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。96 年度高雄市社會福利研究發展獎助計畫成果報告書(未出版)。
萬育維、張智雅(2000) 青少年的「鏡中自我」─從偶像崇拜談起。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。
回上一頁
URL QRcode